回到网站

 

蒋公家乡菜与嘉义行馆

法国盟加传媒

· 美食food,旅游Travel

在他为蒋公做菜时,那同是两人的家乡菜,连结了阶级身分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人,一个统治者,一个厨师,但在那个时代,即便尊卑两极,都是两个想回家回不了家的人。家乡菜联系了彼此,也一定给了他们很大的安慰……
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本文提到的「蒋公」,当然是指蒋介石,一般对他的称呼,无涉政治上的讨论。称作蒋公家乡菜而不用蒋公美食,因为许多资料显示,他对食物并不考究,吃的都是简单的家乡菜。

最近在嘉义市做驻市作家,寻访美食,无意间发现一段与蒋公相关的美食事迹,有十分动人之处。

蒋公在全台有将近三十个「行馆」,有些是为他盖的,有些是日据时代日本人留下来的,「阿里山王子行馆」看名称,不难知道是为大正12年(1923),日本裕仁皇太子来台准备的。

上世纪五◯年代后,台海安定下来,蒋公知道必得留下来了,要排遣心情,也开始盖、使用这些行馆。到嘉义地区,除了上阿里山看日出会住到「阿里山王子行馆」,更多时候用的是「嘉义行馆」。

这些蒋公不常用的行馆,不会有专属的厨师进驻。知道他要来,便要到地方上找知名的大厨来为他做饭。由于蒋公来自浙江奉化,江浙菜大厨,会是首选。

对找厨师,在那个「匪谍就在你旁边」的时代,虽是故乡人,一套严格的忠贞考核,以及「保密防谍」,要厨师不能大嘴巴对外嚷嚷,都是必然。

但事隔如此多年后,我听得这样的故事。

broken image

蒋公与「饺子王」

蒋公在嘉义市,留下最精采的美食传闻,莫过于「饺子王」焦老板的父辈与蒋公的故事。

听得到这一段轶闻,还真的是一场因缘际会。

这阵子美食采访,在嘉义市看到像「沱江餐厅」这样的招牌,出现在南台湾总觉意外,不免会问:

沱江在哪里?

同行的摄影大哥黄得峰说在温州,嘉义市在地的他,知道「沱江餐厅」卖温州大馄饨,有了这样合理的猜测。

我不知道为什么记得沱江在四川省,结果拿手机一查,我是对的,果真在四川省。

驻市作家期间,我被安排到「宏仁女中」去做一个短暂的演讲,因此认识了校长,发现他居然是我在文化大学时教大一英文的学生。

多了一份亲切。

那天演讲到最后,我只是随口问了「沱江在哪里」这样一句话,要考考学生的地理。没料到校长送我到校门口时,认真地说他认得以前「沱江」餐厅的焦老板,可惜一场大火烧掉餐厅,只有将招牌顶让。焦老板现在开「饺子王」,就在学校旁,基督教医院的对面。

我们对当地人生地不熟,追问地址好能进一步追踪。校长不记得,但说老板有两个女儿在学校念书。询问大批正从礼堂出来的学生,果真很有效率,不一会就有个高中学生来到我们面前,告诉我们需要的餐厅住址。

很快的找到了「饺子王」。

焦老板说爷爷焦明镐,瞎一只眼不用当兵,民国36年从上海来台湾做生意,原想可以往还两岸,没料到不多久国民党政府迁台,就回不去了。

爷爷留下来和朋友在嘉义市中正路上开「好味道」餐厅,最全盛的时期,高雄台南都有餐厅。

焦老板当时是家中的长孙,是个小少爷,集宠爱在一身,当然不会下厨辛苦学厨艺。当时没有信用卡这回事,收的都是现金,晚上餐厅打烊,奶奶将钱拿到床上来数,他在一旁,奶奶总会随手抽出几张给他,说:这个拿去用。

可惜奶奶到美国玩,半路上不幸过世。

焦老板还记得,爷爷年纪大了,常常早上四、五点就起来,要到车站去看火车,他是长孙得陪着爷爷,一坐就是大半天。他心里知道爷爷想念故乡,希望能回去,火车是那时候最主要的交通工具,爷爷一定寄望火车能带他走向回家的路,回到家乡。

可惜愿望不曾实现。

虽然透过香港、美国,和在大陆的亲人联络上,开餐厅有钱,也透过第三地接济在大陆的亲人。

爷爷过世后,叔叔们接掌了「好味道」餐厅。自己当完兵后,需要有个工作,开了「沱江」,全盛的时候有三十几个员工。可惜八年前一场大火烧光了一切,还硬撑了两年,最后才搬到现在嘉北基督教医院旁开「饺子王」。

当时不曾向爷爷学手艺,如今当然觉得可惜。要开店时学包水饺,还是向姑姑学的。

「当时三天学会,可是接下来花了三十年研究。」焦老板说。

姑丈是蒋宋美龄的随扈,整家都和老总统有关。蒋公南下到嘉义市时,也会住在民生南路现中油招待所(应就是先前的「嘉义行馆」)。思乡心切,老总统喜欢江浙料理,爷爷会被叫前去做菜。蒋公上阿里山,也会叫爷爷到山上的行馆做菜。

「到底做了什么给蒋公吃?老总统喜欢吃什么?」我们众人兴奋地问。

可惜焦老板说,爷爷绝口不提,在那个「保密防谍人人有责」的时候,大家都不敢随便谈这种事。

是一则和阿里山和铁路有关的故事,但更是个大时代的悲歌。离开「饺子王」,我们几个人眼前都浮现那个瞎一只眼的老人,在长孙的陪同下,在火车站看着一辆又一辆驶过的火车。

一看几个小时。

只是老人不曾等到可以回家的一天,不曾等到驶往家乡的那班火车。

而在他为蒋公做菜时,那同是两人的家乡菜,连结了阶级身分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人,一个统治者,一个厨师,但在那个时代,即便尊卑两极,都是两个想回家回不了家的人。

家乡菜联系了彼此,也一定给了他们很大的安慰。

是的,还好还有熟悉的食物,还好还有人会做家乡菜。

会因为同是故乡人,蒋公会问大厨一两句家乡事?还是,一向传闻不特别讲究美食的蒋公,对着一桌大厨特意做的美味,也就随意吃吃他习以为常的那几道菜?而大厨几次一再被传去做菜,一定深知蒋公的口味。

统治者与大厨,在离家乡千里之外,可曾谱出怎样的关系?

至于留下来相关的现今「好味道」、「饺子王」、「沱江」餐厅,对于蒋公当年究竟吃什么菜,自然是全不可得,追问也无意义。

时间过去太久而人事全非,在这类型的店家里,有的留下,还能够再卖食物;有的留下来的,便只是记忆,或者说一段故事吧!

不嗜美食,只能说是蒋公家乡菜与嘉义行馆,却是十足的电影题材吧!

「刘汤圆」

仍然与蒋公有关,但,没那样直接,或者说,更直接。

嘉义市东区民国路上,原来有大片的眷村,被拆除后,成为一个很大的停车场。

现今只剩下知名的汤圆店「刘汤圆」,因为不在眷村的范围内,而是在外自己买的房子才留了下来。

两姊妹继续传承古早昧,的确道地。酒酿尤其香、醇、浓,酸甜度饱满。

姊姊说有个客人一吃,眼泪就掉下来,说妈妈做的就是这个滋味。客人家在台北,之后每到嘉义,一定来吃。

我很可以了解,这样的酒酿,的确不容易再吃到。

两姊妹自己做店里的产品,地瓜丸、芋丸、汤圆,连包的内馅都自己做。

我觉得十分有趣,细问下才知道比如一次叫五十斤芋头,削皮做好只有三、四十斤,不只店里自用,也有其他店家买去使用。所以轮流,今天做地瓜丸、明天做芋丸……再将这些不同的综合丸,入境随俗的依现今的流行,作成酒酿综合丸。

不像台北,会维持单纯的酒酿糯米汤圆,不会酒酿加上地瓜丸、芋丸。而原来自大陆、做酒酿汤圆的,也很难想像酒酿里有地瓜丸、芋丸吧!

这便是在南台湾,在嘉义市。

不知怎的,我很感动,在这个眷村不再,而卖酒酿「综合丸」的小店。

「白川町」

嘉义市西区,这里,又有一处被拆掉的眷村,起了整齐新式的高楼,居住起来一定比原来的老旧眷村舒服许多。有一点遗憾的是,不曾保留一小区块作为对这传统眷村的记忆。

在眷村里开店十来年,搬到这眷村新式高楼的新地方,就位于荣总医院旁,也有八年的历史。做简单的面食,炸酱、麻酱面必有,干面简单但有清纯的美味,汤面的汤头别树一格,店用的是个日本名字:白川町,不脱日据时代遗风,卖的却是原眷村家乡口味的北方面食。

刻板印象一定以为,随着蒋公来台的中国人,应该是对与日本相关的一切敌视,就像现在中国和日本彼此并不是那么和谐。

在嘉义市,在白川町,老板,父亲来自中国大陆,但娶的是台湾人;老板娘来自所谓的外省人家庭。但是,老板、老板娘都生在台湾。父母亲会回中国大陆去探亲,但孩子们这一代,对爸妈的大陆老家,没有记忆,甚至不曾回去。

这便是嘉义市,省籍蓝绿好似都没那么严重,来自眷村卖中国北方面食的店,可以叫作白川町。

有粗细不同面条可以要求。价格都在四、五十块,可是在物价飞涨的时代,即便在嘉义市,老板也觉得就是赚点工钱。年纪已经不小,闲下来不知能做些什么,所以就继续开店下去。

我们也才能有个追忆的所在:

卖原眷村家乡口味北方面食的店,名叫白川町。

【联合报╱李昂】

2014.09.08

【2014/09/08联合报】